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结直肠癌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系列高度异质的复杂疾病,每个患者都具有各自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背景。有充分的证据提示,从正常细胞到肿瘤细胞的转化归根到底是细胞的信号调控机制发生紊乱造成的,肿瘤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异常信号的转导,信号转导的异常对肿瘤的发生也似乎是必需的。目前发现与结直肠癌有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TGFβ-Smads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Ras-Raf-MAPK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本文对结直肠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是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有限,全身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靶向治疗,局部治疗有手术、放疗及各种局部微创治疗。外放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复发肿瘤的控制并不理想。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因为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迅速得到了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1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勾画肿瘤靶区,处方剂量60 Gy,粒子放射性活度2.22×107 Bq,估算出125I粒子数,选择合适的胃管,根据肿瘤位置于胃管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125I粒子,制成粒子胃管。在C臂X射线透视下将其置入到患者食管内肿瘤部位,并随访。结果 10例患者125I粒子胃管均顺利置入,未出现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且术后均未出现胸痛、出血、肺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的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均为2~3级,其中1例在术后3个月死于其他基础疾病,6例在术后4个月时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达到0~1级,3例达到1~2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既能提供鼻饲,解决营养问题,又能腔内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弧度胆管内125I粒子链剂量学分布情况。方法 在纸上勾画出不同弧度的粒子链模型(弧长=2πr×角度/360),计算弧长为45 mm对应的0°、30°、60°、90°、120°、150°、180°的模型。粒子链模型总长度为45 mm(每枚粒子间距为0 mm)。在粒子链模型向心侧和离心侧的中心点及两端点垂直距离5 mm处画标尺。用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每个弧度模型创建3层图片,模拟直径为8 mm的胆管。将图片导入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PS),模拟不同弧度的粒子链。使用TPS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用于模拟直径8 mm的胆管,设定粒子初始活度1.85×107 Bq,给予处方剂量60 Gy。计算直径为8 mm模拟胆管的D90V100,以及粒子链中心点、两端点的向心侧及离心侧5 mm处剂量变化情况。结果 粒子链弧度为30°时,D90(132 Gy)和V100(100%)最高;弧度为60°时,D90(45 Gy)和V100(68%)最低。弧度为3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高(向心侧剂量为165 Gy,离心侧剂量142 Gy);弧度为18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低(向心侧剂量为90 Gy,离心侧剂量50 Gy)。不同弧度时(不含0°),中心点向心侧剂量均高于离心侧;两端点离心侧的剂量均大于向心侧。结论 随着弧度改变,粒子链剂量分布也相应变化,30°时D90V100最大;弧度近心侧剂量明显高于远心侧。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面存在高度异质性,同样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的结直肠癌在疗效和生存期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特征增加了结直肠癌的治疗难度。但另一方面给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希望的是,在分子水平上发现的一些结直肠癌分子亚型使人们能够更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异质性,并针对不同分子特征的结直肠癌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性已成为评估结直肠癌预后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些分子标记以及KRAS或BRAF基因的突变情况(预测抗EGFR)也已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决策和患者分层。结直肠癌的分子相关研究是结直肠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可以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证据,又可以发现和证明新的结直肠癌分子亚型,还可以使研究人员发现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期的潜在因素,最重要的是可以发现能应用于临床并指导临床的分子标志物。本文对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像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随访评估为不可切除的25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放射性粒子植入组13例,非手术治疗组1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客观疗效、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生存情况等,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临床评价.结果 放射性粒子植入组与非手术治疗组相比:临床受益率分别为92% (12/13)和42%(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4,P<0.01);评价为有效的例数分别为6例(46%)和4例(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7,P>0.05);放射性粒子植入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后续化疗患者6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放射性粒子植入组3例(23%,3/13),非手术治疗组3例(25%,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3,P>0.05);两组生存率比较x2=0.001,P =0.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可明显缓解癌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转移性肝癌的治疗方法较多,需要根据具体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治疗,多学科综合诊治肿瘤模式为患者实施规范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诊疗优势,使得患者在相应的治疗时间窗内获得及时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更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微创外科角度,包括各种手术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腔内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与PTCD联合125I简易可移动粒子链共轴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转移性肝癌的综合治疗现状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并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腔内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与PTCD联合125I简易可移动粒子链共轴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门静脉栓塞化疗术(PV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疗效、生存期及并发症。 方法:80例明确诊断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分成两组,PVCE组40例,行PVCE术。另外40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组)。 结果:PVCE组临床有效率为82.5%,高于TACE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CE组40例患者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2.5%、62.5%及40.0%,TACE组40例患者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5.0%、52.5%及22.5%。PVCE组生存情况优于TACE组。 结论:经门静脉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疗效确切,生存期优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放射性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是用一套特殊的器械将封装的放射性核素放置到肿瘤组织或其附近受肿瘤浸润的组织内,粒子发出的γ射线可以持续低能量照射肿瘤而发挥作用。目前,该技术在临床上多用于实质性脏器肿瘤的治疗,对于食管、胃肠道、胆道等空腔脏器肿瘤的治疗鲜有报道,主要因为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可能引起管腔的溃疡、穿孔等并发症,临床应用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